钱学森逝世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
发布时间:2009-10-31     信息来源: 本网综合
       永远记住“航天之父”钱学森

   据新华网报道,10月31日上午,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匆匆走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悄然辞世了。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光辉一生的钱学森在他驾鹤西归后,带给国人是无尽的哀恸,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更加钦佩敬仰。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一文中对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返国途中的一段描述。笔者对钱老的了解和认识也是始于课本,孩提时代听着老师讲述钱学森冲破阻碍毅然回国的事迹,心中虽充满着钦佩,脑海中却不能描摹出具体印象。
   后来,长大了,开始广泛涉猎书籍,对钱学森的成就和贡献知之更多,对其也肃然起敬。“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他的丰功伟绩比他获得的荣誉还厚重得多。而其“感动中国”不单单是因为他成就斐然、贡献卓越,也在于他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愫。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钱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选择回归当时几乎一穷二白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他不仅不贪利,也不图名,这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
   后来他回忆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正是怀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回国后他不仅仅是“为人民做点事”,而是为新中国做了很多事,在航天领域做出几乎无人能敌的贡献。而提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这真正是一个人民的科学家,爱国家、为人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有了此种胸襟,再加上科学精神,怎么不叫人折服。难怪他在争取回国时,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决不能不能让他离开。”
   如今,钱老走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就一个月前,钱学森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是他深爱着的人民在他生前给他的最高评价。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人民永远会记住您!(文/周欢)  
  
  
钱学森离去 后学不应惟仰望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火箭、导弹和太空技术奠基人钱学森与世长辞,终年98岁。
  
  作为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五角大楼科学顾问小组、被美国人称为“几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是中国自然科学界屈指可数、被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家。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和同时代的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一样,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诺贝尔奖提名,但他的成就是举世皆知、无法抹煞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卫星上天、飞船升空、导弹轰鸣上,更体现在友人、敌人的态度上:恩师冯-卡门在麦卡锡主义余毒未消、中国“文革”甚嚣尘上的1967年,破例以老师身份在自传里为学生立传,称之为“美国火箭领域曾经的不世出之杰,我最好的学生”;而担心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所用的美国当局,竟将他足足软禁了5年之久。
  二战后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5年的周期对于大多数高科技人才,足以让他们从本学科的高峰跌入谷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将之无情关押5年的美国当局,最终放心地纵鱼入海,放虎归山,然而凭借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钱学森用全世界都看得见的科学成果,让天下人为他、也为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惊叹,今日之中国能屹立世界大国之林,包括火箭技术、导弹技术和太空实力在内的“硬指标”是重要支柱,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早期“海归”科学家功不可没。
  
  今天的人们已无须讳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并不拥有良好的科学氛围,更不存在可与美国媲美的研究设备和条件,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所取得的成就,才具备更加灿烂的成色;今天的人们也无需讳言,倘留在美国,留在冯-卡门身边,钱学森在专业学科领域里也许会取得更多突破,获得更多的国际声誉,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的选择才格外令人敬佩。今天中国的科研条件、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中国科学界也好,“海归”科学家也罢,是否也能有前人般的执着?是否也能取得堪与前人媲美的成果?
  
  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早年曾申请美国国籍未遂,其毅然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固是主要因素,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歧视、打击和排挤也是重要原因,他思想的演进、升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人同样可以通过思考、磨练,达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学本身,正如牛顿所言,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站在钱学森等前辈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够、也应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我,经常在收音机的学生科普栏目里听到钱学森的声音,对于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当时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钱老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地予以解读,并毫无架子的和学生听众交流。更小的时候也读过钱老的科普文章,语言浅白,文笔生动,不仅是科普的好材料,也是相当优美的文字。不仅钱老,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如在钱老故乡杭州成就盛名的茅以升,也同样具有科普精神、与普通人、青少年沟通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惟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文/陶短房 )
  

纪念钱学森 让科学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钱学森先生的逝世,顿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巨人离开的沉重。
  
        钱学森先生一生成就卓著,其不但是中国的航天之父,而且也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然而,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远远不止于此。钱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代表,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科学偶像”。这种精神价值不但是激励国人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的动力,而且,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更是一种鞭策。
  
  “五四”运动确立了“科学”与“民主”两大主题。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一代科学家自觉地成为“科学”这一主题的践行者。尽管,很多人对“五四”的文化激进主义倾向,多有不满。但是,“五四”所传播的“科学”精神,则毫无疑问为各方所接受。“科学”尤其是被新儒学所普遍认可。他们认为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而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亦离不开对西方科学精神的充分吸收。“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视野中,不只是与认知自然、探究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关,在科学探索中所体现的“求真”精神,亦被当作一种值得褒扬的价值观而获得广泛的提倡。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五四”之后,“科学”不但被纳入国家富强的叙事之中,而且,也被当作塑造新公民的价值工具。或许,秉持这样的一种视野,我们才会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之于中国社会的价值。
  
  虽然,60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庞大的教育体制每年所培养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已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很多人醉心于当下的漂亮数字,而想当然地认为,“五四”以来的“科学”使命已经完成。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思想误区。近年来,一系列学术丑闻事件见诸报端,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频频被曝光,这些事件令社会各界所忧虑的是,科学精神并没有随着大学之中大楼的拔地而起而得到发扬光大,反而已经有了被官僚学术严重侵蚀的危险。在某些教育或科研领域,科学精神的沦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钱学森先生晚年的焦虑与此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钱学森先生晚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考察时说:“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对于中国为何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钱学森先生所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当今高等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他的批评非常尖锐。
  
  现在,钱学森先生离开他深爱的这片土地而去了。或许,有些人士,会因为再也没有了钱老的批评而感到轻松。然而,科学精神已经在中国社会扎根,在对钱学森先生的纪念中,“科学”二字只会更加深入人心。(文/于德清)


钱学森是中国的国魂地位无可替代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本网联合新浪就钱学森逝世电话连线了著名军事专家戴旭,以下是访谈全文。
  
  主持人:钱学森逝世前对中国航天科技事业有哪些具体的贡献?
  
  戴旭:作为一名军人对钱老的逝世深表哀痛,他的逝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目前的各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其他导弹武器基本上都是从钱老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开始做起来的。两弹一星是钱老主要的贡献,不仅仅如此,中国目前航天科技的科研机构、航天科技人才很多都是钱老组建和培养的。
  
  主持人:钱学森具体参与了哪些武器装备的研制?有没有空军导弹武器?这些武器装备在中国国防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戴旭: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有一枚名叫东风-1的近程地地导弹,这是中国地地导弹的开山之作,也是钱老的开山作。钱老参与过多型火箭和战略导弹武器的研制,由于火箭和导弹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现在的火箭产业和导弹系列都是从钱老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尤其是这些导弹武器已经成为中国镇国利剑,其在中国国防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空军武器方面,钱老没有具体参与过。
  
  主持人:戴老师怎样评价作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戴旭: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默默地奉献了自己全部才华。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今天,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科技界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钱老是中国的国魂。(文/戴旭)


网友沉重悼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返国,在1955年10月12日到达上海。这是钱学森和老同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殷宏章(中)见面。左为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罗宗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噩耗传来,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沉痛悼念。

网友IP:114.255.113.★

沉痛悼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您为人民做出的贡献永载史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科学进军!ANDY于2009-10-3112:56:19

网友IP:121.14.235.★

钱老,您一路走好!cc.于2009-10-3112:55:50

网友IP:61.164.60.★

走好……胡良于2009-10-3112:55:39

网友IP:114.255.113.★

沉痛悼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您为人民做出的贡献永载史册!事实证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科学进军!交大学子于2009-10-3112:55:25

网友IP:202.108.251.★

沉痛悼念钱老 无名于2009-10-3112:55:10



      (责任编辑:孙建平)